皇太极在位期间,不但对外武力扩张,而且对内进行民政军等一系列改革,搞农业生产,造红衣大炮,改单一骑兵为步、骑、炮多兵种的部队等。不但巩固了清朝在东北的统治,而且为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图-山海关古城俯瞰
但是在明崇祯十六年,也就是年,清太宗皇太极病逝,8岁的福临(清顺治帝)继位。这对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来说,本来应该是件好事,然而明朝却是不幸的。因为福临虽然年幼,但是辅政的多尔衮却眼光毒辣,认为入主中原的时机就快来了。
明崇祯十七年,年,这一年对明朝来说,是特殊的一年。农民起义军在闯王李自成率领下攻取了京师(今北京),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(今北京景山)。延续了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它的风雨飘摇,顷刻间轰然倒塌。
驻守宁远(今辽宁兴城)的吴三桂奉命前来拱卫京师,结果走到半路上京师已破,遂返回山海关。李自成派人招降,吴三桂已决意归顺,但率军进京的途中,闻知小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掳,一怒之下退回山海关,自知非大顺军对手,遂向清军求援。
图-辽西走廊及山海关位置示意图
此时清摄政王多尔衮早已率10万大军出发,准备趁乱以图中原。最初计划绕过山海关,沿以往去京师劫掠的老路南下。在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,立刻改变行军路线为沿辽西走廊急行南下。对多尔衮来说,这真是瞌睡遇到送枕头的了。后金女真从和明朝撕破脸开始,山海关一直是难以逾越的防线,从来就没能够攻破过。
图-山海关路线示意图
辽东通往京师的道路主要有三条,对应的三个关口分别为古北口、喜峰口和山海关。通往古北口和喜峰口的那两条路,都是沿着河谷穿行于燕山山脉崇山峻岭之中的山道,山路狭窄崎岖难行,小股兵力袭扰劫掠尚可,不太适合大规模军事行动。在这种路况下,士兵倒还好说,主要是后勤补给、攻城器械等运输是个大问题。后金在皇太极时期多次从那些山中小路窜入关内,大肆掠夺一番再退回辽东,没有后勤保障只能袭扰,打完就走见好就收。
图-后金进攻明朝京师可走三条路线示意图
唯一能够进行大规模兵力调动的那条路,就是被山海关等众多关城所扼守的辽西走廊,北起辽宁锦州,南至山海关(今河北秦皇岛市)。辽西走廊西倚辽西山地,东临辽东湾,长约多公里,宽10公里左右。这条狭窄的通道上,明朝花费巨额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打造出众多的关城,背山靠海,城高池阔,真的是易守难攻。最坚固的关城就是山海关,扼守辽西走廊上最狭窄之处。山海关城高14米,厚7米,雄关坚城,号称天下第一关。
图-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示意图
在如此狭窄的咽喉地带,巍然耸立的山海关并非只有一座关城,而是由7座城堡组成的一个防御体系。最大的关城居中,背靠大石河,前倚长城,两翼各有一个城池,分别为北翼城和南翼城。在关城外、长城的另一边和关城紧挨着的是东罗城,稍远处是威远城。
在靠近海边一侧,是威海城和宁海城。万里长城在宁海城这里延伸到海中,这是万里长城唯一一段海中长城,称为老龙头长城。宁海城比别的城要更高、更坚固,因为此城要防御可能来自水陆两个方向的攻击。
图-山海关老龙头长城俯瞰
山海关的这些关城堡垒之间互为犄角,可以互相策应,士兵也可以通过从城墙上快速支援其他堡垒。有雄兵坐镇山海关,想要破关,真是难如登天。一听说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要投降,多尔衮估计有种被金山砸晕的感觉,大呼一声“天助我也!”
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叛变,亲自带领10万大军进军山海关,并且带着吴三桂的老爹吴襄,准备再次招降,结果被拒。文的不行,只好动武了。吴三桂主力部队约4万,加上高第1万部下和3万乡勇,约八万人。双方在大石河摆开阵型开打,虽然兵力人数差不多,但是吴军士气低落,真正有战力的士兵人数并不多。首战不敌,吴三桂败退回城。
多尔衮早已到达山海关外,只不过并未着急出手,他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一样,在看在等。他在看大顺军的战力如何,毕竟从未和大顺军交过手,不知深浅。他在等双方两败俱伤,等吴三桂真心来降,等最佳出手时机。吴三桂果然来了,剃发称臣,跪求多尔衮入关相助。
图-山海关之战示意图
第二天的大战,清军以精锐骑兵2万埋伏两翼,趁大顺军和吴三桂双方厮杀疲惫之际,突然杀出。大顺军猝不及防,在清军骑兵凌厉的攻势,伤亡惨重,切战且退。退回京师的李自成,没有固守城池以待援军,而是放弃京师,撤向山西、陕西。因为失去山海关的京师已无险可守,大顺军主力分散在各处,留在京师只有被打的份儿。
山海关之战,如日中天的大顺军败于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,山海关从此对清军洞开,清朝也开始走上中国的历史舞台。山海关之战,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和历史走向的战争,其意义深远。
虽然说明朝气数已尽,满清却是如日中天,入主中原也许只是早晚的事。但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满清,山海关没那么容易破,多尔衮也没那么容易入关。吴三桂的投降,加速了这个过程。本文地图出自下方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,含多幅地图哦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lczl/584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