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长的中国历史上,发生了数不清的大规模战争。山海关之战的名气虽然很一般,对于历史的影响却可以排在前十。
公元年,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杀入北京,崇祯皇帝认为大臣们坑苦了自己,不能忍受亡国带来的痛苦,在煤山上吊自尽。不得不说,只有李自成农民军才是威胁明朝最强的力量,因为在山海关以北,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用了几十年的时间,也丝毫看不出有任何撬动大明王朝的迹象,而农民军却用了短短的几年灭亡了明朝。
李自成进攻北京前,崇祯皇帝紧急调遣的山海关5万守军进京勤王,他们刚刚出发不久,李自成大军兵势就迅速攻入了皇宫。刚刚被崇祯封为平西伯,奉命勤王的吴三桂听闻这个消息之后,一时间有些茫然。他不清楚下一步应该如何,所效忠的王朝已经灭亡,新的王朝是否能够接纳他,会如何对待他,都是未知的。
就在此时,李自成农民军攻打居庸关的明朝守军,协助防守的太监杜之秩开关迎接农民军,守将唐通投降。李自成派唐通劝降吴三桂,称“李自成礼贤下士,已许诺吴三桂父子可封侯。”吴三桂率部准备进北京,抵达秦皇岛附近时听说父亲吴襄被农民军夹打要银,爱妾陈圆圆被夺。
吴三桂怒不可遏,带兵回击山海关,击败唐通守军,唐通投降,只留下八骑,身免。
李自成听说吴三桂投降之后反复,率兵6万攻打山海关。吴三桂本身有5万军队,加上唐通投降过来的人,与李自成兵力相当。但是农民战斗力更强,加之农民军已经夺取了很多地方,给养有来源,而山海关守军则处于孤立状态,所以吴三桂赶紧一边继续向李自成诈降,拖延时间,另一边去关外请清军援助。
此时的皇太极刚死一年,顺治帝年幼,清朝方面是由多尔衮摄政。多尔衮看到吴三桂的求援信,担心有诈,但这样的天赐良机又不愿意错过,于是就派人跟随吴三桂使者去山海关探听虚实,为了保险起见,让自己的小舅子亲自过去,同时将吴三桂两个使者中的一人留下做人质。
多尔衮小舅子拜然到了山海关,看到农民军已经开始列阵,吴三桂危在旦夕,对情况就了然了。而吴三桂在李自成的进攻下岌岌可危,再次派人求见多尔衮,并且在信中放弃了之前提出的降清之后的条件,只求多尔衮入关。多尔衮心中大定,起大军日夜兼程,直奔山海关。
历史中的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巧合,如果多尔衮早到一会儿,李自成或许会撤军从长计议,如果多尔衮晚到一会,李自成就已经占领山海关了。但是就在李自成主动对吴三桂发起进攻、双方厮杀惨烈、吴三桂马上就坚持不住了的时候,多尔衮大军到达了战场。
清朝的骑兵本身战力就非常凶悍,加上李自成军队注意力全在吴三桂那边,所以当满族骑兵冲进农民军阵地时,大军立刻崩溃,转眼间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。
就这样,在前明将领吴三桂和清朝大军的联合进攻下,李自成农民军主力几乎丧失殆尽,从此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像样的武装了,大好河山第二次落入女真人之手。
山海关之后的第十天,多尔衮率领军队一路进入北京,多尔衮率军进入北京时,明朝遗臣大小官员七八千人朝拜,并且请多尔衮乘坐崇祯的龙辇进城。
都说明朝不和亲,不纳贡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说起来,气节可歌可泣,比起前面的汉族王朝宋来说,可是强多了。然而令人不解的是,天子虽然死社稷,大臣们却拉出了龙辇,迎接关外王朝,这是为何?
当然,首先是怕死,多尔衮大军来了,山海关刚刚大战一场,血腥味带着一起进了北京,谁不怕?
此外,不得不说,农民军进入北京城之后,一些人已经殉国,留下来的都是愿意配合农民军的官员,他们既然能投降农民军,自然也能投降多尔衮。所以当龙辇拉出来的时候,多尔衮爬上去的时候,没有人反对的声音。
至于后来一些人解读称,明代官员误以为吴三桂和多尔衮想要扶植明朝后人,中兴明朝,所以才在北京城外列队迎接、送多尔衮上龙辇,这一点非常值得怀疑。虽然最初努尔哈赤确实是明朝的官员,但后来努尔哈赤自己建国,带领族人和明朝打了几十年,北京的官员们不会不知道,所以,多尔衮怎么可能是来为他们复兴明朝的?
官员们熟读二十四史,西晋、北宋的故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,多尔衮带领数万大军进入北京,想要什么很明显,绝不可能是复苏明朝。因此大致可以认为,所谓误以为清军准备复活明朝,这只是遗臣们为自己投降寻找的高明借口罢了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yzl/5911.html